
防治柑橘矢尖蚧莫错过五月关键期
危害柑橘的介壳虫有多种,但矢尖蚧(又名矢尖蚧壳虫、箭头蚧)被认为是柑橘上最难防治的害虫,属同翅目盾介科,危害严重,极难防治。据我们观察,柑橘矢尖蚧在湖南柑橘产区,一年发生3代,主要以未受精产卵的雌成虫和2龄雄幼虫越冬。雌介不经交配产卵,且越冬雌介至产卵前发育成熟度一致,所以第一代幼介发生量集中。从发生的时间看,柑橘矢尖蚧第一代幼介的发生期大体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其发生盛期在5月下旬。此外,因1龄和2龄雌若蚧和1龄雄若介及雌成虫对农药敏感,这时是它们生长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也是防治矢尖蚧的最佳关键时期。因此,5月是一年中使用化学农药的最有利时期,可以实现事半功倍“一网打尽”。
一、矢尖蚧的识别及危害
识别矢尖蚧比较容易,雌成虫介壳长形,稍弯曲,长约3.5毫米,介壳前窄后宽,末端稍窄,形似箭头,介壳呈褐色或棕色,边缘有灰白色膜,中央有一条明显的纵,前端有两个黄褐色壳点。通常在果皮和树叶上看到的那些斑点,分布较为集中,大小一致的褐色箭头附着物,这就是典型的矢尖蚧。
柑橘的小枝、叶和果实均可受害,受害轻的叶片被害处出现黄色斑点,严重时叶片变成畸形、卷曲、枝叶枯死,严重发生后树势衰退。果实受害处呈黄绿色,造成产果量低,商品性差、果味酸。矢尖蚧危害的柑橘树常伴随煤烟病的发生,光合作用受阻,树体同化物质积累少,受害植株树势衰弱,严重的造成整株枯死。
二、在合适的时间用正确的药,才是上策
防治柑橘介壳虫为何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在于它一年中发生多代,中后期世代重叠,而且其大龄若虫和成虫体表均有介壳保护层,药物很难穿透这层物质发挥触杀作用。防治时能抓住第一代介壳虫若虫孵化高峰期的最适时期,合理选用对口的化学药剂,就能收到明显的药杀效果。对柑橘矢尖蚧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以下几种:
1. 松碱合剂。用3份松香、2份烧碱和10份水混合在一起熬制而成,呈强碱性,渗透力强,对矢尖蚧的介壳具有很强的腐蚀作用。使用浓度为20~30倍液,注意不能和其他任何农药混用,也不宜在某一部位过量喷药。
2. 吡丙醚。该药属于低毒杀虫剂,是苯醚类昆虫生长调节剂,属保幼激素类似物的新型杀虫剂。已在南方桔园推广使用,对桔园介壳虫特别是矢尖蚧防治效果好,且对蓟马、蚜虫、粉虱等均有效果。一般使用100克/升吡丙醚乳油1500倍液喷雾,用药后10~15天才能全部死亡。使用吡丙醚与其他农药复配使用,速效性效果更好。如使用100克/升吡丙醚乳油2000倍液,搭配50%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或70%噻虫嗪干悬浮剂(2500倍液),或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2000倍液)等,用药后5天左右,就可以看到桔园出现矢尖蚧大量死亡。
3. 机油乳剂。用50~100倍液机油乳剂防治低龄幼介,防效可达95%以上。用30倍液机油乳剂防治成介和高龄若介,防效也可达95%左右。用低浓度的机油乳剂(2%)与100~200倍液的苦楝乳油配合使用,对矢尖蚧的雌成介可取得90%以上的防治效果,而且对树体安全,并能减少对天敌的伤害。
4. 噻虫嗪(阿克泰)。是一种全新的含有噻虫啉活性成分的杀虫剂。噻虫啉属第二代新烟碱衍生物杀虫剂,是一种神经毒剂,与昆虫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发生作用。一般使用浓度为3500~4000倍液,防治柑橘矢尖蚧的效果在90%以上,每年限于使用1~2次。
如果错过了防治适期,施用药剂后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在桔园出现矢尖蚧世代重叠现象较严重,各种虫态均有发生时,宜选用吡虫啉、噻嗪酮等药物与其他一些农药复配剂进行防治。目前农药市场上10%吡丙·吡虫啉悬浮剂、20%甲维·吡丙醚悬浮剂、10%高氯·吡丙醚微乳剂等,不需再进行复配,防治矢尖蚧效果同样显著。
此外,由于1龄和2龄雌若介及雌成虫对农药敏感,从生理上来说正是它的薄弱环节,并且这个时侯天敌数量也是处于低潮阶段,打药不会伤害天敌昆虫,也恰是防治矢尖蚧的关键时期。若这一防治适期错过了,以后各代则会参差不齐,防治难度加大。注意:喷药的重点部位应在树冠的中下部和叶片的背面。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