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柿绵蚧的综合防治技术
近年来,柿绵蚧在山东省部分柿园发生较为普遍,有的甚至造成严重危害。现将柿绵蚧形态与生物学基本特征、危害症状识别和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一、 柿绵蚧形态与生物学特征
柿绵蚧,属于同翅目,蚧亚目,粉蚧科,绒粉蚧属,又名柿绒粉蚧、柿毛毡蚧、柿树白毡蚧,是一类单食性昆虫,只危害柿属植物。
卵:紫红色,椭圆形,约0.3mm×0.2mm,卵囊中的卵粒有蜡丝粘连。
若虫:深红色,体侧有长短不一的刺状突起,体形扁椭圆形,体节明显。越冬初龄若虫约0.5mm,体被薄层蜡质物。
雌成虫:紫红色,宽卵圆形,扁平,体长约1.6mm,宽约1.2mm。体背有圆锥状刺,体毛在腹面。雌成虫在产卵前分泌蜡质,形成白色卵囊,虫体被包被在毛毡状囊中,似紫红色,翅污白色,腹末有1根小性刺和1双长蜡丝,卵大米粒,长3mm,宽2mm。卵囊由白色絮状蜡质构成如毛毡状,表面有蓬散的白色蜡毛,介壳前端椭圆形,背面隆起,卵囊与寄主相接触的边缘向内方蜷缩。
雄成虫:雄成虫紫红色,长约1.2mm,翅展2mm,卵圆形,后半段具背、腹介壳,被一横裂缝分成上、下两层,腹部分泌出两根白色蜡丝。雄性若虫老熟后,分泌蜡质形成扁平椭圆形的白色茧,与卵囊相似。
二、 柿绵蚧的危害规律
山东地区一年发生4代,其中雄性若虫在原越冬部位危害,雄性成虫生命期短,不取食危害;越冬代若虫、第1代若虫和雌成虫主要危害叶片和枝条,第2、3代若虫及雌成虫危害果实。柿绵蚧具有喜阴避阳的习性,除越冬若虫取食叶片正面外,其他各代均趋向背阴处取食,阴坡、山沟等处柿树受危害较重。
三、 柿绵蚧的危害症状
1. 叶片症状。受害叶片常形成不规则黑斑,多扭曲畸形,严重时导致叶片提前脱落。
2. 枝条症状。当年新梢及1、2年生枝条更易受害,受害部位多形成黑色斑点,严重时导致嫩芽及枝条枯死。
3. 果实症状。危害整个果实发育期及成熟期,初期在果面上产生黄绿色小斑点,逐渐变成黑褐色至黑色麻点,多凹陷。幼果受害后变软脱落,成熟受害果品质降低。
四、 防治原则与防治适期
1. 防治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综合考虑柿绵蚧发生规律,运用综合防治技术,以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为基础,使用安全合理的化学防治措施对害虫进行安全、有效、经济、便捷地控制。
2. 防治适期。3个最适防治期分别为:越冬若虫出蛰期至蜡被形成前(5月上中旬)、第一代若虫孵化盛期(6月上中旬)、第二代若虫孵化盛期(7月上中旬)。
五、 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
苗木选择。选择无虫苗木和接穗,避免害虫随苗木和接穗远距离传播。
合理修剪。因地制宜调整树体结构,进行合理修剪,增强柿园通风透光性;调节树体负载量,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虫能力。
清园。休眠期彻底清园,用硬刷刷除越冬若虫,刮除老翘皮,清除残枝败叶、落花落果,剪除病虫枝,摘除残留柿蒂,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虫源。
2. 物理防治
方法一:9月上中旬在主干主枝部位每隔50cm~60cm绑1~2圈布条,诱捕准备越冬的若虫,冬季解下布条销毁。
方法二:冬季最冷时,往树上枝条喷清水,使枝条结层薄冰,下午用棍棒敲打树枝或振动,使柿绵蚧虫体与冰一起振落再销毁。
3. 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黑缘红瓢虫、红点唇瓢虫等天敌;果园行间生草或种植绿肥植物,为天敌提供庇护场所。
4. 化学防治
防治时期、药剂选择及防治方法见表1。
表1 柿绵蚧防治时期、药剂选择及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