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药行业高质量发展要克服7大痛点
农药企业通过改革开放多年的充分竞争,目前可归结为三种主要演进模式与路径:第一种是资源集约利用与优化模式,如兴发集团;第二种是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模式,如润丰模式、利民模式等;第三种是研发驱动,创新发展模式,如清原模式、先达模式等。但无论哪种模式,都无可避免会受到行业发展的影响,不利于企业的品牌建设。笔者总结了农药行业现今发展的7大痛点:
一、原药地下工厂猖獗。主要集中在县一级,由于不需要安评和环评,不投入安全及环保设备,因此他们有一定成本优势,破坏力比较大,再经过外贸企业包装后合法销售。地下工厂原药约占原药总销量的10%~15%,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山东等省份。这种情况导致规范原药企业不得不参与到价格战中,行业内卷越来越厉害。
二、所谓“黑科技成分”的生产。主要是一些先进化合物的异构体、中间体等,如格力高异构体、氟雷拉纳、氟啶虫酰胺中间体等。这些成分非法添加到农药制剂里,由于在国内没有登记,没有标样,因此执法检测困难,但危害非常大,因为这些异构体没有在作物上做过毒理、残留等方面的实验,对人和生物的风险非常大,而且容易产生抗性,特别是对杀虫杀螨剂原药销售影响较大,如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阿维菌素、溴虫氰、茚虫威等。在柑橘红蜘蛛、水稻二化螟、蔬菜蓟马等抗性虫害区域,每个零售店都有10个以上所谓的黑科技品种。如果不加强管理,不正规运营企业将占据主导市场,就会导致劣币驱除良币,让规范企业寒心,动摇农药登记和管理的根基。
三、农药制剂的网络销售。据统计,网络销售市场大约在300亿元左右,占农药制剂总规模的20%以上,主要是通过拼多多、淘宝及其他网络平台销售。而假冒伪劣产品主要是网上销售,一旦出现药效或药害问题,维权十分困难。网销对传统渠道的销售积极性伤害非常大,传统渠道承担的产品推广、售前售中售后技术服务,网上卖得好的,基本是传统渠道已经推开的产品,很多企业为了打击网络销售,增加了溯源码,增加了库管、物流以及经销商工作量,增加了大量费用,但收效甚微。因此,政府层面规范农药制剂的网络销售,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已经是当务之急。
四、国际形象方面。近几年中国农药企业出海越来越多,从国内市场卷到了国外市场,国外出口量越来越大,在国外C端,中国农药假冒伪劣、添加隐性成分、含量不够等现象频发,由于大部分在国内生产的,海关抽检力度不够,严重影响了中国农药在国际市场的信誉。建议中国应该放开仅供出口产品的登记,与国际接轨。
五、首家登记的保护。应加强对知识产权及创新登记产品的保护,首家企业的抗性风险评估和加工农残,应该有3~6年保护期。实施新农药专属保护期(目前中国6年,欧盟10年)建议延长至10年,保护期内不批准相同配方登记;新混配制剂登记数据享受5年以上保护期,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创新,才能减少内卷,否则大家都不愿意去做首家登记。
六、农药管理政策方面。"一证同标"的实施,会带来农药品类和数量的减少,也能减少内卷。但内卷主要来源来源于委托分装,对委托分装要加强控制,否则借证现象很难禁止。
七、企业退出问题。“十四五”头4年,原药产能增加150万吨,制剂产能增加70万吨,中间体产能增加近200万吨,农药制剂企业都成了重资产企业,重复建设严重,导致近几年很多企业举步维艰。只有减少全行业的资源浪费,很多问题才会得到改善,如农药产品登记证件转让问题,纯属技术性资料,也是企业资产的一部分,笔者认为国内也应该允许企业间自由转让。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