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枣实蝇防治技术
枣实蝇属双翅实蝇科,是一种为害枣树果实的蛀果性害虫,也是我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2007年,我国首次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3个县(市)发生枣实蝇为害,发生面积1.6万亩,受害的“四旁”及零星栽植的枣树6.6万株,对该地区的枣果业造成了毁灭性的危害。因此,各地务必引起高度重视,一旦发现枣实蝇为害,要立即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扑灭疫情。
一、 生物学特性
据调查,枣实蝇在我国新疆地区1年2~3代,世代重叠,以蛹越冬。翌年5月中旬越冬代成虫羽化,6月中旬始产卵,约5天后幼虫孵化,随即蛀食枣果,老熟幼虫入土约15厘米范围内化蛹,9月下旬以第二代晚熟幼虫所化之蛹和第三代蛹在枣树树盘土壤内越冬。枣实蝇羽化主要集中在8:00~11:00,3小时内羽化数占86.3%,羽化高峰期出现在10:00前后。交尾平均时长为(309±8.46)分钟,2次交尾高峰分别出现在11:00~12:00和20:00~21:00。雌虫产卵平均时长为(8.20±0.51)分钟,产卵节律不明显,9:00之前和21:00之后产卵量较小,白天各个时间段产卵量无显著性差异。成虫单日产卵量最高为16粒,平均每天产6~9粒,每产卵孔内有1~6粒卵。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6.38度,有效积温为357.17日·度;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3.57度,有效积温为48.18日·度;卵到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788度,有效积温为283.29日·度;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6.39℃,有效积温为245.61日·度。
二、 适生区分布
枣实蝇在我国具有广泛的适生范围,跨北纬19°~43°,东经75°~125°,南至海南岛,北至新疆北纬47度地区,西至和田、喀什,东至沿海各省。结合枣树在我国的种植概况,专家认为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宁夏、辽宁、台湾等主要枣产区为枣实蝇在我国的中高度适生区,青海、黑龙江、香港、澳门等省市区为枣实蝇非适生区,西藏仅林芝地区为枣实蝇适生区,其余省市区由于枣树种植密度较低,均为枣实蝇低度适生区。
三、 防治方法
1. 人工措施
①落花落果。对枣实蝇新发生区,采取落花落果措施,阻断其生活史,降低虫口密度。一是在枣树盛花期喷洒40%的乙烯利(3.5克对1千克水);二是在枣树座果期,组织人工摘除花、果;三是在枣树的栽培管理方面制造一些不利于座花座果的条件,如花期不浇水等。通过以上措施,连续2年,阻止枣树开花结果,消灭枣实蝇的产卵及生活场所,实现果园零疫情。
②清除虫果。对枣实蝇疫情发生的枣园进行清理,措施包括:落果初期每周清除一次,落果盛期至末期每日一次,然后将落果集中倒入水池中浸一周以上,或深埋土坑中并在上面盖土半米以上且将土压实。
③深翻除蛹。冬、春季将枣园土壤翻耕一次(深翻深度必须达20厘米以上),或冬季灌水1~2次,减少和杀死土壤中越冬的蛹。
2. 诱引措施
① 引诱剂诱杀。在成虫发生期,将混入杀虫剂的食物诱剂(糖醋液+蜂蜜)喷洒于树冠1/3以下,每隔4~5天喷洒一次,对枣实蝇进行诱杀。
② 色板诱杀。在枣园内放置粘性黄板引诱枣实蝇成虫。
3. 药剂防治措施
① 防治时间。早春越冬代成虫羽化前进行地面喷雾,第一代成虫发生高峰期进行叶面喷雾。
② 药剂种类和施药方法。在每个世代幼虫高峰期集中喷药至少一次。喷施毒性小、残效期短的农药,可每隔15天左右施用一次,连续喷施2~3次。不同防治药剂的种类、施用量和施用方法见表1(也可因地制宜选用其他对路药剂)。
4. 除害处理
一旦发现虫果,及时就地除害处理。
5. 注意事项
①化学防治中应在保证枣果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施用药剂,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超标。在选用药剂时,应根据枣实蝇的发生规律和不同农药的残效期进行选择,同时可将不同类型、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搭配使用。
②在防治中,应尽量采取人工措施、诱引措施等无公害方法进行防治,药剂防治应尽量减少用药量和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