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农资经销商要积极探索大户
纵观整个农资市场,县级经销商中最多只有10%利润在增长,剩余的要么是保平要么是下降,行业似乎很难看到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为什么在一个作物刚性需求的行业,农资市场会出现集体式下降和唱衰呢?
传统型终端老化
销量下跌的县级经销商,基本上都是以乡镇终端分销为主,传统型的乡镇农资经销商无论是从年龄、心态、技术能力、面对作物结构、面对新型农户的能力上已出现集体衰退。有些乡镇店是跟随经销商几十年的老农资,能力固化了,钱也赚够了,而且家里无人接班,后续基本是维持生计为主。
县级经销商呈被动状态
市场告诉我们,现在不做大户的县级经销商或乡镇农资店其销量都在下降,而在增长的基本都是从分销为主转型向大户运作为主的县级经销商。因为大户倒逼了县级经销商的业务形态变化,部分经销商习惯做分销,不敢做大户,只能以分销为主,基本难以转型;反过来大户做得好的县级经销商,则基本放弃了分销。
渠道碎片化,市场分流
过去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基本以传统乡镇农资店为主,仅有一个入口。现在农产品收购加工商、农业合作社、农业社会服务等各种通向农户的入口越来越多,市场不断细化分流,传统生产资料渠道商不再是唯一入口。因此,继续坚持传统分销的县级经销商销量下降是也自然而然的结果。
经销商自身能力跟不上
传统大田作物在种植技术、农业生产资料、利润模式上难以找到创新的空间和机会,自然倒逼种植端和供给端的升级,随之而来就是新作物、新病症、新品类、新农户的崛起。要适应这五个新需求,传统县级经销的供应链、作物技术、对产品的推高卖新、对新农户的引导等需要一个很长的调整过程,适者生存,适应不了的经销商将被淘汰。
在存量争夺战下,传统县级经销商即使再发力,也无力回天。老农资其实很痛苦,既要防住存量不能让人抢走,要思考如何确保存量,巩固存量;同时还得找到增量,找到新的增长曲线,在新的赛道,实现二次增长。主要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第一,存量上,调整传统终端结构,强化巩固,建立壁垒。
从存量视角考虑,要调整终端结构。针对过去几十年打下来的江山,合作几十年的老农资终端,要善于引导和倒逼他们转型。现在正处于新老终端交替的风口,要提前抓住技术能力强,能操作大户的优质终端,通过排他性壁垒,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最后,要砍掉“无量、无利、无功能、无钱”的四无终端,提高效率。
第二,要积极探索运作大户,不断试错,步步为营。
种地大户是经销商迟早要面对的问题。首先从耕地面积、种地收入来源、技术能力等多个维度去筛选风险可控的合作大户,切忌全面放开去做大户。同时做好与大户合作前、合作中和合作后的风控体系,确保合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同时积极联动乡镇终端一起运作大户,优先保护能做大户的终端。
第三,要结盟第三方农业服务机构,给予赋能,扶持发展。
飞防、农机等第三方农业社会服务机构正是行业热点,尽管当前并非主流,也不具备生产资料的销售能力。但相对种药肥生产资料来讲,若给予技术和产品资源赋能,社会化服务机构未来很有可能成为最贴近农户的主体。因此当下我们有组织去发展结盟第三方服务机构,抓住他们经营的痛点,找到一种新的合作方式和打法,等某一天从边缘变成主流,就是爆发式的增长点。
第四,高度重视农业政府项目的招投标。
当前专业化、体系化、有组织的操作农业政府招投标渠道的企业很少,很多都是机会式做法,零敲碎打。其实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生产资料,各地农业部门资金每年都有很大预算,很多都花不完。各个企业应该积极协助各地农业部门,站在国家高度,站在区域农业发展高度,站在“三农”高度去推进相关农业项目的顶层设计,帮助政府排忧解难。从解决当地主流作物病情,到技术方案,到粮食丰产丰收,到产业链整合,到农产品品牌化等系统去落地,自然就容易找到自身在农业政府体系中的价值。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