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抱怨农资生意难做前,请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今年赊销又压了好几十万,累死累活赚的那点钱还不够银行的利息!”“电商、大零售把价格打得稀烂,做农资越来越不赚钱,真不想干了!”“村里现在种地的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头老太太,估计再过十来年,就没人种地了!”
这是笔者入行近6年来,在市场一线听过最多的,农资人的三句“灵魂吐槽”。尽管他们说的都是事实,但我总想反问他们一句:
“在你开始抱怨之前,能不能先静下心来,问自己三个问题?”
今天,笔者就把这“成哥三问”、以及思考的过程和答案,一次性写给你。如果你刚好也在考虑“要不要关门”,请先把文章读完,再决定要不要拉下卷闸门。
第一问:未来农资生意会消失吗?
1. 先拆解问题:“消失的到底是农业,还是你的农业?”
很多人把“农村空心化”直接等同于“农业消失”,这是典型的概念偷换。联合国最新《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指出: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接近100亿,谷物总产量需再提高50%。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近18%的人口,这个基本盘短期内不会动摇。
换句话说,未来真正会消失的,是“小、散、弱、低”的传统农业,以及服务这种农业的“小、散、弱、低”的农资旧业态。如果你不能与时俱进,当然会被市场淘汰。
2. 国家层面:农资是“新时代引擎”的火花塞
首先,粮食安全升格为“国之大者”。领导人反复强调:“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因此,农业一定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引擎。
其次,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必将给农资行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增长机会。
3. 经济层面:农业是价值洼地,更是资本洼地
价值洼地:同样100万元本金,在县城做快消,毛利率8%–12%;做饲料、化肥批发,毛利率5%–8%;但做功能性肥料、特种药肥、生物刺激素,毛利率能做到20%–40%。
估值洼地:2025年A股种业公司平均PE 48倍,远高于白酒的28倍。作为资本风向标,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和知名企业开始布局农业产业链。如果农业没有未来,想必资本不会贸然进入。
问题:未来农资生意会消失吗?答案:农资肯定不会消失,它只是换了一副面孔。不过在换脸的过程中,有的人被吓退,有的人被重塑。
第二问:做农资真不赚钱吗?
1. 先算大账——行业平均利润到底在什么水平?
有数据统计,全国农资零售环节的综合毛利率在20%以上,其中特肥产品的毛利率在20%–40%之间,一些生物农药或专业农药的毛利率高达50%甚至更多。
2. 再算小账——你为什么不赚钱?
先来看一下不赚钱农资零售商的现状:
产品结构“老三样”:尿素、二铵、普通复合肥,占库存80%,却只占利润20%;资金被赊销拖死:平均账期9个月,年化利息吃掉11%净利;库存周转不足2次/年,而行业标杆至少能做到5次。
总结一句话:不是农资生意不赚钱,是你用2000年代的打法,打2020年代的仗。
问题:做农资真不赚钱吗?答案:不是行业的利润低,是你的运营效率低。低效率的账,别算到行业头上。
第三问:做农资,你真的努力了吗?
1. 努力≠勤劳,而是“有效努力”
很多农资老板早上5点起床,晚上11点回家,一年360天泡在田间地头,可成绩仍平平。为什么?因为他们只是在体力上“重复劳作”,没有在大脑里“认知迭代”。
再问自己三个问题:
(1)在过去一年,你系统地学过一门专业课程吗?如土壤学、植物生理学、植物营养学、无人机操作、短视频运营……
(2)你的手机相册里,除了吃喝玩乐,有没有一些病虫草害的高清图片?
(3)你是否认真计算过“每吨肥料的获客成本”?
显而易见,很多人的努力是看着努力,是低维度的努力,是没有价值的努力。
2. 真正的努的是学习和认知的提升
未来农资零售的竞争一定不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而是技术和方案的竞争。只有你掌握了更专业的技术,更系统的方案,能够帮助种植大户真正解决种植难题,成为他们信得过的老师,被他们需要和依赖,你的农资生意才能越做越大。
所以,你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实现个人认知和技能的升级,如新技术的储备,新工具的使用,规模化种植,大农户谈判技巧……
问题:做农资,你真的努力了吗?答案:不是你不努力,而是努力的方式还停留在“原始时代”,如果你的勤奋不能通过工具放大,那就只能感动自己。
最后,笔者送给所有认为农资生意难做的农资人三句话:
1. 农资行业不会消失,消失的是落后的经营者。
2. 农资的利润并不低,低的是你个人的经营能力。
3. 你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之前忘了升级认知和工具。
所以,下次再想抱怨“农资难做”时,请先盯着这三行字,问自己三遍。如果答案依旧是否定的,那就趁早关门——这个决定不是逃避,而是给更想赢的人让路。但如果有一丝丝犹豫,恭喜你,转型的大门才刚刚打开。
作者为《农药市场信息》传媒新营销架构师和新营销专栏作家、重庆新引擎农业创始人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