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蓝灰霉病及其防治图谱
发布时间:2022-8-4 15:41:04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传媒 作者:王永崇整理
- 引发甘蓝灰霉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其子实体从菌丝或者菌核生出,丛生的灰色分生孢子梗后期转为褐色,顶端膨大并密生小柄,亚球形或卵形的分生孢子单生于小突起之上。如果条件适宜,可产生黑色片状菌核。灰葡萄孢当遇到恶劣条件时,能产生菌核越夏或越冬,越冬一般随病残体在地上完成。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而生出的分生孢子,可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到甘蓝上,引发灰霉病。病害症状甘蓝灰霉病在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生。苗期发病时呈水渍状腐烂,并生有灰色霉层。成株期,一般从距地面较近的叶片开始发病,初期为水渍状,湿度大时病部迅速扩大,呈现褐色至红褐色,病株茎基部腐烂,并导致上部茎叶凋萎。叶片发病时,则多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快速向内扩展,叶球呈灰白色腐烂,伴有黄色或褐色斑块,发病部位常产有黑色菌核。贮藏期易染病,可出现水渍状软腐,病部遍生灰霉,并会产生近圆形的黑色菌核。
- 发生流行特点甘蓝灰霉病的发生和流行与菌源、品种和环境,以及栽培管理技术密切相关。一般在气温20℃,相对湿度连续保持在90%以上时,非常活跃的灰葡萄孢可快速完成侵染并进行多次再侵染。通常冬春季的2月中下旬至5月间为高发期,植株外叶展开果实膨大期发病达到高峰。早春温度偏低、多阴雨、光照时数少时,加之连作、排水不良、栽植过密、通风透光差、氮肥施用过多的田块,如果再与生菜、芹菜、草莓等易发灰霉病的作物间作或接茬,往往极易引发灰霉病。
- 防治技术针对甘蓝灰霉病的防治,首先,要合理安排品种茬口,尽量避免与易发灰霉病的作物接茬或间作。其次,要深沟高畦防止雨后积水,保护地注意调节温度和湿度。最后,药剂防治。田间发病初期,可及时喷洒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200倍液,或25%嘧霉胺乳油1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每隔7~10天轮换喷施1次,连续2~3次即可。棚室栽培在发病初期,也可每亩施用10%腐霉利烟雾剂250克进行熏蒸处理。
编辑人员:王海晨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0个字符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