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根肿病及其防治图谱
发布时间:2022-4-8 15:15:35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传媒 作者:王永崇整理
- 引发萝卜根肿病的病原为粘菌门根肿菌纲的代表专性寄生生物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in),存在于白萝卜受害部位的细胞内,呈散生或密集呈鱼卵块状,基本在寄主根部存活,寄主死后,在病部细胞中形成休眠孢子。单核的孢子微小,单倍体,外被几丁质的薄壁。相关资料显示,芸薹根肿菌最早通过蔬菜引种和基质引进传入我国,之后逐年快速蔓延。芸薹根肿菌在pH值5.4~6.5酸性土壤、20℃左右的温度、以及60%以上的相对湿度环境中最为活跃,极易通过水流、农事操作、田间垃圾堆放及牲畜走动等途径传播。病害症状萝卜根肿病主要为害肉质根部,引起主根膨大、龟裂、黑斑及凹陷或须根形成数目和大小不等的肿瘤。感病初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地下主根或侧根形成数目、大小不等的指状、 短棒状或球形肿瘤,零星或簇状连片分布。如果在生长前期感染,则在侵染部位以上仍可正常膨大,而其下部不再膨大,呈鼠尾状。之后随着地下根感病越来越重,使薄壁细胞大量分裂、肿瘤增多、瘤体不断变大,体积急速增大后细胞破裂,从而导致组织塌陷,形成裂口、孔洞和畸形等症状;萝卜生长日益受阻,植株矮小,地上部分表现缺肥、缺水状,叶片由下而上逐渐失绿发黄,晴天萎蔫,起初晚间可恢复,最后发展成永久性萎蔫。生长中、后期受到侵染后,开始在根表面出现暗黑色小点,后暗黑色小点逐渐扩大至凹陷或成黑色孔洞,整个萝卜呈畸形。感病后期,地下肉质根瘤体表面由平滑渐变粗糙、龟裂、凹陷,干瘪形成连片黑斑,因其他杂菌混生,最后肿瘤腐烂变臭。
- 发生流行特点萝卜根肿病的发生和流行,与菌源、气候环境和田间管理十分相关。虽然不同品种间对根肿病的抗性有所差异,但目前相对高抗的品种较产,而且芸薹根肿菌是一种专性寄生菌,病菌可以休眠孢子的形态在土壤中存活12年之久。其生理小种多样、繁殖能力强大,可寄生于甘蓝、大白菜、花椰菜、西兰花、萝卜、芜菁、芥菜、油菜等十字花科作物的根部。但在pH值7.0以上的碱性土壤和温度低于9℃或高于35℃时均不易引发病害,且100℃高温可直接杀死病菌。此外湿度高于85%有利于病菌萌发和繁殖,低于45%时病菌开始死亡。低洼积水地和水田改的旱田,在粗放管理的情况下,往往较易导致根肿病的发生和流行。
- 防治技术针对萝卜根肿病的防治,在播种前晒种,并采用温汤浸种法,即将种子放入55℃温水中不停搅拌7~8分钟,再转入30℃温水中浸种2~4小时,捞出晾干后播种在与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的田块。有条件的地区可提前用石灰氮等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并注意增施生物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虽然目前暂无针对萝卜根肿病登记的药剂,但可在开厢起垄、挖穴时,喷洒10%氰霜唑悬浮剂2000倍液至土层10厘米深处。播种覆土后, 再用10%氰霜唑悬浮剂2000倍液均匀喷雾覆膜,待出苗时进行人工破膜。待萝卜幼苗2片真叶和6片真叶时,可用0.5%氨基寡糖素400倍液,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视病情分别喷雾防治1次,以提高植株抗性。
编辑人员:王海晨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0个字符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