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莓白粉病及其防治图谱
发布时间:2018-02-06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传媒
- 引发草莓白粉病的病原为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单囊壳属的专性寄生羽衣草单囊壳(图1),其菌丝体生于叶的两面、叶柄、嫩枝和果实上,圆筒形或腰鼓形的无色分生孢子串生,近球形的褐色子囊果生叶上者散生或稍聚生,生在叶柄和茎上者稀聚生,具有3~13根弯曲成屈膝状的丝状附属丝,基部稍粗但表面平滑,可能有隔膜,至少下部一半为褐色,有的仅顶部无色。宽椭圆形的无色子囊1个,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子囊孢子8个,少数为6个,有2个左右的油点, 此外,还有无色的颗粒状内含物。无性阶段为半知菌亚门粉孢属真菌。在寒冷地区,羽衣草单囊壳以闭囊壳、菌丝体等随病残体留在地上或在活着的草莓老叶上越冬,在温暖地区则多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或越夏,成为翌年初侵染源。草莓白粉病主要依靠带病的草莓苗等繁殖材料进行中远距离传播。翌年春天在20℃左右的产孢适温和78%的相对湿度下,可快速产生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并经气流传播到寄主叶片上,分生孢子先端产生芽管和吸器从叶片表皮侵入,菌丝附生在叶面上后,一天内即可侵入草莓引发白粉病。病害症状:
- 白粉病可危害草莓的叶片、叶柄、花、果实及果梗。叶片染病初期,叶片上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叶片背面较多,随着染病情况的加重,叶片上出现形状不规则的暗色污斑(图2)和白色粉状物,叶缘逐渐向上卷起,染病后期叶片出现红褐色病斑(图3),叶边缘萎缩、焦枯;花蕾染病后,不能正常开放。果实染病后,幼果干枯,不能正常膨大,果面覆有一层白色粉状物(图4),果实失去光泽并硬化,着色缓慢,严重影响草莓的商品价值。发生流行特点:羽衣草单囊壳菌从萌发到侵入一般需20小时,每天可长出4根左右的菌丝,4天后侵染处形成白色菌丝状病斑,7天后成熟形成分生孢子飞散传播,可进行多次再侵染,虽然分生孢子存活力会随时间延长下降,但5个月以后的分生孢子仍可能有活性。在5℃以下和 35℃以上均不发病,强光照会明显抑制孢子萌发和菌丝的生长,降雨有抑制白粉病传播和发生的作用。病菌孢子以晴天下午飞散最多,分生孢子在新叶上的萌发率明显高于老叶,因叶背面气孔多,且叶背面角质层较薄,病菌易侵入,因而叶背面较易发病。防治技术:针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首先应该因地制宜地选育抗病品种,其次要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摘除老叶、病叶和病果,及时拔除病株,并清除田边腐枝烂叶,合理施肥和密植,注意排涝降湿,大棚内中午闷棚升湿到35℃以上,也可抑制病害发生。在定植前一周左右,可用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15克/平方米的量拌细土10公斤后均匀撒施,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移栽时也可用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浸苗根1小时,以减少病源基数。棚室中定植前一周左右,可以每100立方米用硫磺粉250克和锯末500克掺匀后分装,于晚上点燃熏1夜。也可用 45%百菌清烟剂260克/亩的量在棚内均匀取4个点放置,于晚上点燃熏 1 夜,次日清晨通风,需要注意的是,采收前根据药效残留期提前停止用药。在病害流行初期和流行期,可选用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500倍液,或42.5%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悬浮剂2000倍液,或4%四氟醚唑水剂1000倍液,或10亿孢子/克枯草芽孢杆菌800倍液等药剂,每隔一周左右轮换均匀周到地喷施一次,,叶面、叶背都要喷到,连续用药2~3 次即可。此外要注意安全用药,严格执行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一般采收前根据药效残留期提前停止用药,控制农药残留量。
编辑人员:余琦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0个字符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