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季茶园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春茶是茶叶生产中质量最佳、经济效益最高的一季茶叶,及早抓好春茶生产,落实田间管理措施,对提早开园、增加春茶产量、提升茶叶品质有着重要作用。春季在管理茶园时应注意防治以下几种病虫害:
茶苗白绢病
茶苗白绢病是一种常见的苗圃根部病害,除茶树外,还能危害瓜类、茄科、麻类、烟草、花生等200多种植物。发生在根颈部,病部初呈褐色斑,表面生白色绵毛状物,扩展后绕根颈一圈,形或白色绢丝状菌膜,可向土面扩展。后期在病部形成油菜籽状菌核,由白色转黄褐色至黑褐色。由于病株皮层腐烂,水分、养分运输受阻,叶片枯萎、脱落,后全株死亡。土壤黏重,酸变过大,地势低洼,茶苗长势差,以及前茬作物为感病寄生地,病害发生亦重。
防治方法:选择荒地或非感病作物的地作苗圃。注意茶园排水,改良土壤,促进苗木健壮,增强抗病力。感病苗圃应及时清除病苗并进行土壤消毒,每立方米用密旋链霉菌1~2.5公斤,加细土后撒施土面混匀,7~10天后再撒一次。感病较轻的苗木可用药液灌蔸,药剂可选0.5%硫酸铜液,移栽茶苗叶可用20%石灰水浸泡消毒。
茶根癌病
茶根癌病菌为野杆菌属细菌,根癌病菌在土壤或病组织中越冬,次年环境适宜时,借水流、地下昆虫及农具传播。主要危害茶苗,在部分茶区发生严重,造成茶苗枯死。以扦插苗圃中常见,主侧根均可受害。病菌从扦插苗剪口或根部伤口侵入,初期产生淡褐色球形突起,以后逐渐扩大呈瘤状,小的似粟粒,大的像豌豆,多个瘤常相互愈合成不规则的大瘤。瘤状物褐色,木质化而坚硬,表面粗糙。茶苗受害后须根减少,地上部生长不良或枯死。
防治方法:要严格苗木检查,防治地下害虫,减少根系伤口。苗木必要时可用20%石灰水浸根10分钟消毒后再移栽。病害初发生时,可用密旋链霉菌防治。
茶苗根结线虫
根结线虫是喜高温干燥的好气性生物,1年发生多代,主要分布于温暖的产茶区。当线虫侵入茶根后,使根部形成肿瘤,形似黄豆、菜籽等,且大小不一,受害根系无须根,畸形,有时根系末端比前端粗,病株地上部分生长不良,植株矮小,生长衰弱,叶片发黄,干旱季节叶片易大量脱落而枯死。
防治方法:①选择生荒地作苗圃,若是种过花生、瓜类、豆类、红薯等作物的地则不宜作苗圃,如需用作苗圃则应进行土壤消毒,每亩用二溴丙烷2.5公斤,对水100倍浇灌苗床,然后再放基肥和铺心土。盛夏应将土壤深翻,在阳光下暴晒10天后再翻1次,可杀灭土壤中的线虫。②对已发病的苗木应增施磷肥和钾肥,提高其抗病能力,同时用1∶20的茶枯水施入土壤中,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茶紫纹羽病
一般在高温多雨的春夏之交或夏秋之交发病较重,凡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土壤过度干燥的茶园易发病。随农事操作、雨水、地下害虫及根部接触而传播蔓延,调运带菌的苗木和土壤时也可进行远距离传播,连作和前茬为感病的作物也易发病。分布于全国各产茶区,但在华北和华东发生较普遍。此病主要发生于苗期及成株期,为害根部或根颈部,先是须根腐烂,呈褐色或黑褐色,然后蔓延到侧根,腐烂后呈紫褐色,病斑表面布满紫褐色丝状物,病根表面上有半球形的颗粒状菌核,茎基部常被紫红色的苗丝包围,质地柔软,易剥落,根部皮层也易剥落,严重时地上部分萎蔫,新梢发芽减少,病株枯死。
防治方法:选用无菌健苗,若发现病苗及时挖除烧毁,工具用后洗净,然后对其余健苗用20%的石灰乳液浸1小时,或50%的多菌灵1000倍稀释液浸根半小时后再种植。排水不良及水位高的茶园注意排水,涝前应挖好排水沟。前期种过红薯、马铃薯和果树且曾发生此病的土地,要用密旋链霉菌消毒,每亩用2.5公斤细土进行拌土消毒,或用福尔马林30倍稀释液浇灌土壤,发病初期用高锰酸钾1000倍稀释液浇灌根颈部。
茶褐色叶斑病
病菌以菌丝块(菌丝体或子座)在病树的病叶及落在上表的病落叶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叶片后经5天左右潜育开始发病,以后反复侵染,致病害不断扩展蔓延,该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江苏、浙江、安徽、湖南、四川、广东、云南、贵州等省茶区均有分布,主要为害叶片,多从叶缘处开始现褐色小点,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紫褐色至暗褐色病斑,上生灰褐色小粒点,病健部分界不明显,但病斑紫黑色边缘较宽(区别于茶圆赤星病)。有时叶缘上产生多个病斑融合在一起,很似冻害状,湿度大时病斑上生灰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②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有机肥。加强茶园管理,做到合理采摘,采养结合。做好清沟排渍工作,防止湿气滞留。做好防寒工作,以减轻发病。③春季采摘前或早春、晚秋发病初期及时喷洒0.6%~ 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