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还不是会员?请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转基因作物发展加速、杂草抗性加重、新产品研发更难,除草剂未来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2022-8-1 16:35:04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传媒 作者:朱蓓蓓

“十年初心不改聚焦农田杂草防控难题,四届同场交流推进行业发展科技创新。”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植保学会植保产品推广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袁会珠老师对除草剂发展与推广应用交流会专题会议10年来连续召开了四届的总结及肯定......


农田杂草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生物灾害之一,杂草与作物争肥、争水、争光、争空间,降低作物产量和品质,并传播病虫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而除草剂作为我国使用量最大的农药品种,其市场发展趋势也备受行业关注。7月29-30日,由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农药市场信息中心、《农药市场信息》传媒主办的第四届除草剂发展与推广应用交流会在安徽合肥世纪金源大酒店举办,本次会议主题定位于除草剂创新与杂草治理的优解。

会议现场人气爆满

本次会议指导单位为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保产品推广工作委员会,并得到了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安徽省农药工业协会等的大力支持,此外冠名单位山东先达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协办单位黑龙江森工农化有限公司对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也给予了鼎力相助。

来自全国各地的农药企业负责人、产品开发负责人、市场推广与应用负责人、科研院所专家学者、植保农技推广部门负责人、农资经销服务商、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植大户等260余人一起深入探讨了除草剂市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除草剂未来的发展脉搏。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植保学会植保产品推广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袁会珠老师致辞

自从2013年第一届除草剂发展与推广应用交流会开始,连续四届除草剂会议都是在合肥召开,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除草剂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袁会珠老师致辞时表示,除草剂的科学使用在这个过程中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钟华女士致辞

李会长致辞时表示,除草剂的广泛使用,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种方式,将有限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人力资源。由于中国人多地少,复种指数特别高,对除草剂的使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随着高效无人机喷药的广泛使用,飘移问题日益突出;新的耕种方式的变化,例如今年推广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对除草剂的使用提出新的要求;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耐草甘膦、耐草铵膦等转基因大豆、玉米等作物的研发以及不久将获大面积推广应用,对未来除草剂市场格局也将带来很大改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使政府淘汰百草枯等风险较大的品种;抗性的产生也需要新品种的更新换代。在此背景下,本次会议主题定为“除草剂创新与杂草治理的优解”是非常合适的,会议将聚焦除草剂领域的恶性和抗性杂草治理等热点话题进行专题讨论,对我们开发和推广应用更加安全、高效、绿色、环保的除草剂新品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安徽省农药工业协会曹明坤会长

近年来,安徽省农田杂草防治工作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安徽省农田杂草防控面积已经突破一亿亩次,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0%以上,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接近100%。安徽省农药工业协会曹明坤会长在致辞时介绍,安徽省除草剂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产学研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具体表现在:

一是农田杂草技术研究在不断推进,农田杂草调查持续开展,为农田杂草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是除草剂的品种结构不断优化,截至目前,安徽省农药产品登记数量达2600多个,而除草剂占了大约一半。

三是除草剂抗性的研究逐步深入。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的统一部署下,安徽省与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南京农业大学及跨国公司等合作开展抗性杂草监测,研究制定出农田杂草防治处理成功模式。

四是农田杂草防除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等在安徽开展农田试验园、试验基地等。

未来,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安徽省还将持续推进除草剂的创新发展,深化除草剂发展应用的研究。

《农药市场信息》传媒顾旭东总编辑开场致辞

《农药市场信息》传媒顾旭东总编开场致辞时表示,夏日三伏正是作物孕育成熟收获秋天的黄金季节,今天我们也以夏日最热烈的方式迎接四方宾朋,一起相聚在充满魅力的合肥,研究探讨除草剂的发展与未来,收获除草剂给我们带来的机遇、挑战和无限可能。

山东先达农化股份有限公司门亮总经理

本次会议冠名单位山东先达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选择性除草剂的原药及制剂的研发、生产的创新型科技企业,他们在除草剂创制方面不断开拓创新,聚焦高端除草剂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先达股份门亮总经理致辞时亦表示,农药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而除草剂的出现更是成功将农民从人工拔草中解放出来。因此,研发生产高效除草剂是所有农药人共同的心愿。

目前公司的2个重磅产品吡唑喹草酯、苯丙草酮原药正在登记过程中,自研产品为自主专利产品,具有独特的应用效果,预计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市场未有同类产品生产厂家,产品毛利率高于现有产品。除此之外,公司还将陆续推出通过基因编辑研发非转基因抗除草剂的作物品种,在小麦、花生、高粱、红薯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主要作物上研发新型除草剂化合物。

本次会议共14个报告、1个座谈研讨对话,从除草剂的政策与发展、研究与开发、推广与应用3个方面,围绕除草剂发展和应用过程中的热点和疑难问题,为未来寻找可资借鉴的新技术、新思路、新方向和新的突破。


除草剂产业步入快车道,市场格局或将重塑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药效评审处林荣华处长作“2020-2021年我国除草剂登记的新政策及新产品分析”报告

杂草危害给全球农业生产造成了13.2%的损失,折合每年约756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据相关统计,杂草每年可吃掉地球上1,000,000,000人的口粮。而除草剂的使用,对草害的控制可有效降低作物产量的损失。因此可以说,除草剂对全球粮食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药效评审处林荣华处长介绍,2006-2021年我国除草剂登记数量逐年递增,2021年达到997个,占2021年农药产品总数量的34%。

登记数量前20位的农药品种如下:

从登记品种来看,2021年新增登记的数量前20的除草剂品种中,草甘膦和草铵膦登记数量均超过了100。从登记作物来看,2021年除草剂登记数量排名前3的作物分别是水稻、小麦和玉米。从生产情况来看,2021年农药生产量方面除草剂占比达65.75%。从出口情况来看,2021年除草剂出口占比达67.1%,占全部农药出口量的49.7%,出口金额为41.3亿美元。

总体而言,近两年除草剂发展的特点是:重点品种登记增量突出,表现在草甘膦、草铵膦等灭生性除草剂登记量超过其他产品;生产销售占比优势明显;减量背景下使用量上升;出口比重最大量增价降,在当前疫情影响下,很多国家进口我国农药产品。

除草剂登记管理新政策方面,2022年发布了《农药登记技术规范》(试行),主要用于内部运行。非耕地登记除草剂方面近两年呈现上升趋势,相关产品禁止在田间道路、田埂、果树行间、休耕地、林场林地等农林业区域使用。

目前,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都相继出台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施方案,推动任务落实落地。关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过程中除草剂推荐的品种有2,4-滴异辛酯、噻吩磺隆、唑嘧磺草胺、乙草胺、二甲戊灵、嗪草酸甲酯、灭草松等单剂,但是林处长提醒大家在茎叶喷雾阶段,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可能存在缺药的情况,鼓励已经登记了大豆田灭草松的产品可以扩做到玉米上。

另外,林处长还针对2020-2021年新增的6个除草剂品种,即喹草酮、二氯异噁草酮、环磺酮、三唑磺草酮、苯唑氟草酮、氟啶草酮作了简析。

整体而言,近年除草剂登记具有如下特点:

产品:单剂为主,混剂占比增幅显著;

品种:结构丰富,新品种增加速度不够快;

用量:要求严格,作物要害不容忽视;

作物:相对集中,非耕地用药上升明显;

毒性:毒性较低,需关注内分泌干扰。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李钟华副会长作“我国除草剂产业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1年草甘膦、草铵膦、酰胺类等除草剂产品成交价格的持续上涨至近年来的最高位,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2年1-6月,我国化学农药原药(100%)总产量保持基本稳定,为129.7万吨,同比减少0.3%,其中除草剂产量增幅约4%,保持较好增长态势。但是对于除草剂来说,转型升级任务仍然较重,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部分除草剂产品产能严重过剩、除草剂品种结构老化落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关于产能过剩,有些产品全球使用过倍。

在“我国除草剂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中,李钟华副会长提出六大路径与建议:

路径一:提升产业集中度

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全链条生产布局,推进农药企业集团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逐步改变农药企业多小散的格局。

路径二:调整产品结构

开发高效低风险新型除草剂品种;逐步淘汰退出抗性强、药效差、风险高的老旧除草剂品种和剂型。

路径三:强化农药创新

面向重大病虫草害防控需求,围绕农药原创分子靶标发现,分子设计、清洁化生产等,加强新型除草剂等低风险化学农药的原始创新,充分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推进农药创制、更新换代。

路径四:关注产品产能预警

我国农药企业新建产能地区可概况为“西进、北上”。

“西进”——内蒙古中西部的阿拉善盟、鄂尔多斯、乌海市,甘肃的玉门、兰州、白银,宁夏的银川、石嘴山,四川的广安、乐山、达州、绵阳,重庆的长寿区、万盛经开区等和中部的湖北、安徽、江西等省;“北上”——内蒙古东部的赤峰、通辽,吉林的吉林市,辽宁葫芦岛、阜新等。

面临的风险有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产业链配套方面的资源风险,园区“三废”处理设施可能无法满足农药生产需要方面的环境风险,还有产能过剩风险和地方产业政策的不确定性风险等。

路径五:生产技术转型升级

按照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原则,加强技术创新和工艺改造,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和工艺设备,促进农药生产清洁化、低碳化、循环化发展。另外,大力推广微通道反应、高效催化、反应精馏成套技术,优化工艺设计和生产流程,鼓励设备更新,推动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连续化、智能化,减少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降低能耗。

路径六:关注农业应用

一是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对除草剂品种选择、施用时间、施药方式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转基因的发展,一系列耐草甘膦和草铵膦转基因品种的选育和大面积推广应用。

江苏省植保植检站研究员、江苏省杂草研究会理事长、《杂草学报》主编张绍明作“近几年农田恶性与抗性杂草的变迁、难题和治理对策”报告

随着简化栽培(免少耕小麦、直播水稻、麦套稻、稻套麦等)技术的快速推广、杂草抗药性水平快速上升,农田杂草自然发生程度日趋严重。而长江流域稻麦连作面积大,杂草发生严重。表现为三个特点:大、高、多,即发生面积大、出草密度高、杂草种类多。

“相对于病害和虫害,草害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更大。据FAO数据显示:世界每年因杂草损失950亿美元。”张绍明研究员会上强调一定要重视杂草危害,他指出草害发生严重的原因是粗放种植、抗性上升、药剂缺乏。

谈及稻麦连作田杂草综合防控对策时,张绍明推广研究员指出目前采取的一些措施,并重点介绍了化学除草模式。

稻麦连作小麦田

封:小麦播种后至苗后早期,用异丙隆或其复配剂兑水喷雾进行封闭处理,防除日本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及部分早期萌发的阔叶杂草。

杀:第二年2月底~3月初,用唑啉草酯·炔草酸、精噁唑禾草灵等药剂进行茎叶喷雾防除禾本科杂草;用氯氟吡氧乙酸、氯氟吡氧乙酸加2甲4氯、苯达松加2甲4氯钠等药剂茎叶喷雾防除阔叶杂草。

针对稻麦连作水稻田的旱直播稻田

封杀:水稻播后至水稻1叶期,用二甲戊灵、丁草胺(马歇特)、丙草胺及其混配剂等;

杀:水稻播后15~20天(草3叶前),用噁唑酰草胺、氟氟草酯、苄嘧磺隆、五氟磺草胺加氰氟草酯等;水稻分蘖期用苯达松、2甲4氯等。

机插秧稻田

“封杀”:水稻移栽后10~15天(杂草3叶期前),用丙草胺加五氟磺草胺、丙嗪嘧磺隆加氰氟草酯等进行封杀。

“封补”:水稻移栽前后,用丙草胺、丁草胺及其混配剂、垦收加秋之宝等封杀。水稻移栽后10~15天(杂草1~3叶期),用噁唑酰草胺、丙嗪嘧磺隆、氰氟草酯等补杀。

人工移栽水稻田

封杀:在水稻移栽后5-7天,用乙·苄、异丙·苄、丁·苄、苯噻·苄等,拌潮细土或拌肥料保水撒施,药后保水3-5天。

补杀:水稻移栽后25天左右,根据田间草情选择茎叶处理药剂,防禾本科杂草可选用五氟磺草胺、噁唑酰草胺、氰氟草酯等,防阔叶类杂草可选用灭草松、2甲4氯等茎叶喷雾处理。

张老师对除草剂新品种开发建议:开发新型土壤封闭的除草剂,可选择禾阔双除的一次性除草剂;“封杀混配”的除草剂。对除草剂新剂型开发,张老师建议企业开发水乳剂、水分散粒剂、泡腾颗粒剂等;开发适于植保无人机使用的飞防剂型;逐步淘汰乳油、可湿性粉剂。


除草剂品种如何掘金即将过期专利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情报资讯部政府事务及知识产权总监蔡志勇老师作“2021-2030年专利到期除草剂保护情况剖析”报告

由于新农药创制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对于即将过专利期产品的开发利用也是农药企业关注的热点,但是在利用这些品种之前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情报资讯部政府事务及知识产权总监 蔡志勇老师以氯虫苯甲酰胺和三氟苯嘧啶为例讲到了专利检索的重要性。

2021-2030年专利已经到期或即将到期的除草剂品种有噻酮磺隆、苯嘧磺草胺、氯氨吡啶酸、氟吡草酮、磺酰草吡唑、啶磺草胺、砜吡草唑、丙嗪嘧磺隆、茚嗪氟草胺、氯氟吡啶酯、Tolypyralate、氟嘧硫草酯。

通过苯嘧磺草胺、丙嗪嘧磺隆、氟嘧硫草酯几个具体品种的分析,蔡老师强调了开发专利过期的除草剂品种是件复杂的系统工程,一定要确定好相关产品的法律状态,从各个方面通盘考虑避免侵权:一方面要考察农药产品生产、销售和使用地的相关法律,原药专利是否到期;还要关注是否有其他的专利壁垒,如衍生物、中间体、生产工艺、制剂、使用方法等。


生物除草剂会是未来杂草治理的另一条出路吗?

南京农业大学强胜教授作“生物除草剂研发的机遇与挑战”报告

目前,我国农田杂草防除以化学除草为主。而过去依赖单一化学除草技术导致了严重的抗性杂草问题,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开发环境相容性好、选择性强、生物活性高的生物除草剂迫在眉睫,这一趋势已成为当代农药发展的必然。

生物除草剂是指在人们控制下施用杀灭杂草的人工培养繁殖的大剂量生物制剂,具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物除草剂,另一类是生物源除草剂或者生物化学除草剂。虽然目前市场上成熟的生物除草剂品种稀少,但生物除草剂已成为科研机构和生物农药企业研发的重要领域之一。

据强教授介绍,全球登记的微生物除草剂主要有十几个品种,有生物除草剂相关业务和研发的公司主要集中在北美地区。强胜教授指出面对生物除草剂研发的“卡脖子”问题,要加大生物学研究,争取技术突破,应用创新方法,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研发出更多优秀的生物除草剂品种。


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势在必行,耐除草剂作物是理想解决方案吗?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李香菊研究员作“我国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研发与除草剂应用”报告

转基因作物即将在中国大量种植,那么,耐除草剂作物是理想解决方案吗?

研究人员通过长期研究,于1996年推出了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重构了除草剂市场新格局。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李香菊研究员介绍,耐除草剂作物创制技术包括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诱变育种、远缘杂交等。尤其是耐草甘膦除草剂作物的商业化,使非选择性除草剂草甘膦市场迅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一大除草剂。

开发的耐除草剂作物有大豆、玉米、水稻、棉花、油菜、烟草、甜菜、亚麻、苜蓿、菊苣、康乃馨、狗牙根等。

我国在转基因作物的研究领域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创制了许多品种,但商业化品种很少。大北农研发的转基因耐除草剂(草甘膦/草铵膦)大豆DBN-09004-6走出了国门,于2019年2月27日获得阿根廷政府的正式种植许可,该产品对目标除草剂耐受性和综合表现优异。

李香菊研究员最后提醒大家注意耐除草剂玉米、大豆的种植将引起除草剂结构、用量的变化。


专业做高端除草剂的先达股份,自研专利产品吡唑喹草酯预计今年获得登记

山东先达农化股份有限公司陈恩昌技术总监作“围绕中国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报告

国外跨国公司围绕他们的市场开发新产品,很少围绕中国市场开发新产品,中国市场只是他们的产品在中国的扩大应用范围。而专业做高端除草剂的先达股份,围绕中国农作物特点、气候特点、杂草特点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的新产品。

据山东先达农化股份有限公司陈恩昌技术总监介绍,先达的主打产品——壹壹捌,用于水稻田杀死抗性稗草,可有效解决土地撂荒的问题。目前,先达股份主要产品烯草酮原药、异噁草松原药、咪草烟原药、灭草烟原药、烯酰吗啉原药产量均位居行业前列。最新开发的化合物有水稻田防除稗草、莎草、阔叶草的特效化合物,小麦田防除节节麦、雀麦等禾本科杂草的特效新化合物。

陈恩昌总监认为,杂草抗性的产生给我们是挑战,也是机遇。抗性杂草产生,老的药剂已经不再有效。新的登记政策要求,有些淘汰品种需要替代产品。杂草种类、杂草群落的变化,而新除草剂研发速度却远远赶不上杂草产生抗性速度。


除草剂新剂型、新混剂技术革新助推除草剂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徐勇博士作“除草剂新剂型及新混剂开发进展与推广应用状况”报告

随着我国对农产品安全越来越重视,还有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加重,以及对农药利用率要求的越来越高,我国农业植保工作也进入到新的时期,这就要求农药产品要更加高效、绿色、功能、智能、省力和精准。

农业植保省力化指操作人员通过各种手段措施来节约农药施用作业的工时和劳力,即研究如何做到用最节约劳动力、最省力的方式把农药有效成分快速准确地施用到农作物目标区域中去。省力化既可以通过改善施药机具的途径、也可以通过研制省力化农药剂型的途径,或者把施药机具和农药剂型结合起来。

“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日本一些先进的经验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在国际上,日本是农药省力化技术发展最快的国家。由于耕地面积小而分散,日本曾一直把水稻田省力化的施药技术作为研究目标,先后出现过水面扩展剂、大粒剂等剂型,有效的减少了人工和机械的能量消耗并取得了惊人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新型水田省力化制剂,在水田病虫害的防治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新的助剂和表征手段对推动农药制剂的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徐勇博士提醒大家在关注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的同时,关注安全性、抗药性、持效期等。

黑龙江森工农化有限公司张华伟高级工程师作“封闭用除草剂微囊化可行性研究”报告

微囊制剂相比于传统剂型其优点突出,是近年来企业的研究热点,其省工省力高效等特点更是符合当前环境发展要求,有利于实现农药减量增效的目标,未来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黑龙江森工农化有限公司是森林草原有害生物防治药剂的专业生产厂家,首批被认定为省级林业龙头企业,2017年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申请,2021年入选黑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公司登记的微囊系列产品有阿维菌素、髙效氯氰菊酯、功夫、乙草胺、丁草胺等8个。黑龙江森工农化有限公司张华伟高级工程师详细介绍了封闭用除草剂微囊在实际生产应用的效果。


如何打赢杂草狙击战?

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赵宁副教授作“水稻田杂草抗药性发生现状及其化学防治对策”报告

安徽省是我国水稻种植大省之一,常年水稻种植面积3800多万亩。根据种植模式,安徽省水稻分为直播、移栽田。直播田节省水资源、节省人力、产量更高, 但“难全苗、易倒伏、草害重”。水稻与杂草处于同一生长起跑线,共生期长,杂草发生种类多、数量大、生长快、危害严重。稻田杂草整体发生态势:危害种类增加,危害范围扩大,部分区域形成生态群落。

针对安徽省稻田抗药性杂草防控难题,基于机插秧和水直播种植模式,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赵宁副教授按照“封杀结合”防控策略,比较了不同除草剂组合的杂草防效及安全性,实现农药减施增效,农业绿色发展。

根据试验结果,各除草剂处理方案封闭株防效偏低,这与水稻直播田杂草发生量大、危害重有关;茎叶补防后杂草防效均维持较高水平,可以保证水稻稳收增产。鲜重防效略高于株防效,说明药剂对未杀死的杂草也有一定的生长抑制作用。

水直播田药剂组合推荐(需结合适当耕作条件、水层管理、水稻品种等):苗前施用磺酰脲类和酰胺类药剂复配(如苄嘧磺隆+丙草胺);苗后施用ACCase类(噁唑、氰氟)+激素类(二甲四氯、二氯喹啉酸)和/或光和抑制剂(灭草松),或者施用全能型ALS类(氟酮磺草胺)+PPO类(噁草酮);苗后施用环庚草醚对禾草防效优异,可与二甲四氯、灭草松等搭配扩大杀草谱;氯氟吡啶酯搭配噁唑和氰氟,苗后处理单季施用一次可提供全季杂草优异防效。

科迪华农业科技产品技术培训高级经理陈良老师作“浅谈全国稻田杂草治理新技术与未来发展方向”报告

除草可以说是水稻生产中最劳心费力的环节,而化学除草目前是除草最普遍的实践操作,也是保障我国水稻稳产不可或缺的措施之一。科迪华农业科技产品技术培训高级经理陈良老师指出当前杂草治理面临的挑战:过分依赖化学除草、除草剂施用水平不高、杂草抗药性和杂草演替、水资源短缺、气候条件影响等。

陈老师罗列了近年来水稻田除草剂新产品:环苯草酮、环庚草醚、四氟络草胺、三唑磺草酮、氟砜草胺、吡唑喹草酯、苯丙草酮等,主要以HPPD类为主。

陈老师还介绍了播(插)喷同步、无人机施药、北斗定位机械智能除草机、耐/抗除草剂水稻、RNAi几种杂草治理新技术,他预测未来水稻除草将围绕人工智能的应用、生物技术的应用、综合可持续治理、水稻育种的发展等几方面发展,但化学除草剂仍将是除草主力军。

山东农业大学王金信教授作“近几年我国小麦田杂草发生发展状况及除草剂的优解”报告

麦田杂草种类多,群落多样,主要有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莎草科杂草则比较少见。近些年来杂草抗药能力不断增强,其中小麦田情况最为严重,其次是水稻,ALS抑制剂、三氮苯类、ACCase抑制剂等对杂草防除的药剂种类越来越少,原因是自然界的自然选择使得发生了基因突变的杂草存活了下来或者是杂草本身的代谢作用增强、吸收传导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增大农药施用剂量,不但达不到除草的效果反而会导致小麦产生药害。因此,山东农业大学王金信教授王金信指出,麦田除草时一定要有针对性、要严格适量,并且提出了一些常见混剂的搭配供大家参考。

目前,抗性杂草治理难度大,靶标抗性中靶标突变多样性及其导致的交互抗性多样性,非靶标抗性引起杂草(多)抗性,靶标抗性和非靶标抗性同时存在,土壤处理防效难以保证,新的替代药剂研发难度大。王教授就药剂提出抗性治理策略:选用无(弱)交互抗性除草剂,采用除草剂混用或轮用,改变传统施药方法(土壤处理),研发新的替代药剂,选择有效助剂。王教授强调,麦田杂草防控要立足麦草秋防、封杀结合,减轻春季茎叶处理防控压力。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所副所长王贵启研究员作“近几年我国玉米田杂草发生发展状况及除草剂的优解”报告

我国的玉米种植,按地理环境分为北方、黄淮海、云贵川、长江流域和华南,以及西北6大种植区,超过百万公顷的省份多达14个。然而,由于气候、土壤、种植制度等不同,各地杂草的种类也有地域性的差异。特别是随着规模化种植、劳动力短缺等因素导致的除草剂依赖,并且化学除草作为玉米田杂草防除主要方式的地位不断加强,以至于马唐、反枝苋、狗尾草等杂草的抗药性也随之增强,不敏感杂草上升为区域优势杂草,超12种玉米田杂草已归入中国农田恶性杂草名单之内。

然而除草剂的药效、药害现象多有发生,对玉米生产的威胁逐渐加大。也正因此,除草剂问题也日益成为制约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范围推广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玉米如果不除草,产量可降低50%以上。所以,如何优解玉米田除草剂,精准确定研制、推广和使用的新方向,进而科学提高杂草防治效率,已经成为了广大玉米产业链条上的关键。

化学防除是杂草防除的主要手段,玉米田化学除草史上出现了一批重量级的代表品种,如莠去津、乙草胺、烟嘧磺隆、2,4-滴、硝磺草酮等。王贵启研究员认为,杂草综合治理是未来杂草防除趋势,即依托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集成进行,其中化学防除依然会是主要手段。杂草综合治理应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种植模式、轮作、土壤类型,不同靶标杂草(种类、叶龄、密度、发生规律等),采用不同除草剂组合,制定轮换用药计划。如,针对杂草群落演替及抗性杂草,研发相应对靶除草剂组合,采用HPPD、PPO抑制剂类除草剂等与ALS抑制剂类除草剂等混用,实现对靶防控。此外,除草剂使用技术、施药器械也极为关键,生产中应将防治关口前移(土壤封闭),并紧抓苗后用药适期。

最后,王教授介绍了环磺酮、苯唑氟草酮、氟噻草胺、氟嘧硫草酯、三氟草嗪、甲磺草胺等是近期开发用于玉米田的新型除草剂,值得大家关注。

东北农业大学陶波教授作“除草剂增效和飞防应用控制技术”报告

由于除草剂的加工工艺和质量等问题,导致除草剂药效差;除草剂配方的不合理,导致药效不稳定;有应用技术方面,如果环境条件不良,将导致群落发生变化,作物要害严重。

东北农业大学陶波教授指出,目前除草剂连续使用导致杂草抗药性产生并逐年加重;除草剂应用技术落后,混用不规范;另外除草剂新品种研发困难,费用大。针对以上情况,陶教授具体介绍了3种除草剂增效技术:一是提高除草剂加工过程中助剂增效技术,二是旱田土壤处理增效技术,三是水田封闭处理增效技术。

陶教授还分享了植保无人机飞防应用控制技术,他表示,植保无人机虽有一定的作业优势,但是其自身要求的技术水平更高,在除草剂领域使用有一定局限性。

除草剂座谈研讨对话会,各位专家围绕转基因作物、除草剂创新、恶性及抗性杂草的防除等话题展开座谈研讨

先达股份在报告结束后进行有奖问答互动,并对参与答对者颁发了奖品

编辑人员:王海晨
相关文章推荐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还可以输入2000个字符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

查看全部评论
  • 热门评论
  • 最新评论
回复
回复内容
保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