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还不是会员?请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葡萄灰霉病及其防治图谱

发布时间:2016-03-22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传媒

葡萄灰霉病又叫葡萄灰腐病,俗称“烂花穗”, 不仅是春季引起花穗腐烂的主要病害,流行时发病品种花穗被害率达70%以上,且成熟的果实也常因此在贮藏、运输和销售期间引起腐烂,并可造成葡萄酒颜色与质量的改变。

图1  灰葡萄孢

发病原因:

引发葡萄灰霉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灰葡萄孢(图1),有性世代为富克尔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其分生孢子梗自寄主表皮、菌丝体或菌核上密集长出,浅灰色的分枝孢子梗细长,膨大的顶端细胞上生许多小梗,其上聚集着葡萄穗状的分生孢子堆。单胞淡灰色的分生孢子圆形或椭圆形。不规则片状的菌核黑色,外部为疏丝组织,内部为拟薄壁组织。

图2  枝长上的葡萄灰霉病病斑

灰葡萄孢以菌核、分生孢子及菌丝体随病残组织在土壤、树皮和冬眠芽中越冬,也可在枝蔓或僵果上形成菌核越冬。菌核和分生孢子抗逆性很强,越冬以后,翌年春天在21℃左右的适温最易萌发产生新的分生孢子传播到花序上,在95%左右相对湿度和pH值为4左右的条件下,最易通过伤口、自然孔口及幼嫩组织侵入,引发灰霉病。(图2)

危害症状:

图3  葡萄灰霉病花序

图4  葡萄灰霉病幼果上和霉状物

图5 灰霉病病花序、幼果干枯脱落

图6  葡萄灰霉病病穗

葡萄灰霉病可危害葡萄花穗、幼芽及近成熟果穗或果梗、新梢及叶片。新梢及幼叶感病时,产生淡褐色或红褐色的不规则病斑,病斑多在靠近叶脉处发生,叶片上有时出现不太明显的轮纹,后期空气潮湿时病斑上也可出现灰色霉层。不充实的新梢在生长季节后期发病,皮部呈漂白色,有黑色菌核或形成孢子的灰色菌丝块,发病冬芽和嫩梢可能坏死。花序感病时(图3),花梗和小果梗或穗轴上先产生淡褐色的水浸状病斑,后病斑变褐色并软腐,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可产生灰色霉状物(图4),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与分生孢子。空气干燥时,感病的花序、幼果逐渐失水、萎缩,后干枯脱落(图5),造成大量的落花落果,严重时,可整穗落光。上浆后的果实感病,果面上出现褐色凹陷病斑,扩展后,整个果实腐烂,并先在果皮裂缝处产生灰色孢子堆,后蔓延到整个果实,最后长出灰色霉层(图6),有时在病部可产生黑色菌核或灰色的菌丝块。

发生流行特点:

虽然不同品种的葡萄对灰霉病抗性不同,但是在低温高湿条件下最有利于灰霉病发生和传播,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延长侵入期时,特别是处于在糖类或酸类物质刺激下,灰葡萄孢萌发快速。另外分生孢子在清水中几乎不萌发,在花器上有外渗物刺激时很容易萌发侵染,发病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可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特别是在春季花期,气温不太高,若遇连阴雨、空气湿度大常造成花穗腐烂脱落。另一个易发病期是果实成熟期,与果实糖分转化、水分增高、抗性降低有关。此外处于地势低洼的枝梢徒长、郁闭、通风透光不足,果园加之管理粗放、施磷钾肥不足、机械伤和虫咬伤较多时,最可能造成葡萄对灰霉病的流行。

防治技术:

针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治,应采取加强栽培管理等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措施。彻底清园,消灭病残体上越冬的菌核和春季的病花穗,增施磷钾肥,防止枝梢徒长,抑制营养生长,注意通风透光和降低田间湿度等。如果是棚内种植,则注意调节棚内温湿度,白天使室内温度维持在33℃,湿度控制在75%左右,夜晚维持在13℃左右,湿度控制在85%以下抑制病菌孢子萌发,减缓病菌生长,控制病害的发生与发展。夏季可开大顶风口与底风口,以便防止病菌借雨水传播,诱发枝蔓、叶片发病。药剂防治的重点时期是花期和幼果期。在花前7天喷一次药,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38%唑醚·啶酰菌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400克/升嘧霉胺悬浮剂1800倍液,或40%嘧霉·异菌脲悬浮剂800倍液,或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400克/升嘧霉胺悬浮剂1000倍液等药剂,或40%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等药剂。临近开花时及花后各喷施防治一次,此后每10天左右及果穗套袋前再轮换药剂喷防,即可控制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