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梨树腐烂病及其防治图谱
梨树腐烂病又称梨树称“烂皮病”和“臭皮病”,在各产区均有发生,主要发生在七八年生以上的盛果期梨树上,常引起大枝、整株甚至成片梨树的死亡,一般果园发病率在50%左右,新疆库尔勒香梨病株率可达77%,是梨栽培生产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
发病原因:
图1 梨黑腐皮壳菌的分生孢子
图2 梨树腐烂病的水浸状湿润病斑
图3 梨树腐烂病病部流出褐色汁液
图4 梨树腐烂病病斑上的分生孢子角
图5 凹陷的梨树腐烂病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器
图6 梨树腐烂病在果实上的圆形褐色病斑
引发梨树腐烂病的病原为子囊菌亚门真菌梨黑腐皮壳,无性时期属半知菌亚门迂回壳囊孢。其每个子座包藏一个分生孢子器,多室的孢子腔具有孔口。分生孢子器内壁密生无色、单胞的分生孢子梗,其上着生无色、单胞的香肠形的分生孢子(图1)。
梨黑腐皮壳病菌一般以菌丝体、分子孢子器、分生孢子、子囊壳及子囊孢子的形式在病组织中越冬,病于益年春季开始活动扩展,雨后出现黄色卷须状物。经雨水等媒介从伤口侵入,在侵染点树皮长势衰弱时扩展形成新生病斑。
危害症状:
梨树腐烂病主要呈现溃疡型和枝枯型两类,以溃疡型为主。溃疡型多发生在主干和主枝上。早春时节,枝干树皮在初期病斑稍隆起,呈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轮廊的红褐色水浸状湿润病斑,皮层组织变松按之下陷(图2)。冬季可扩展为红褐色坏死斑。梨树在生长旺盛期病部扩展减缓,周皮包围的病斑失水干缩下陷。但一般不会烂透至木质部,易剥离的病皮部常流出有酒糟味的黄褐色汁液。夏季病斑沿树皮表皮扩展,产生表面溃疡但轮廓不明显、病组织较软的湿润病斑,严重者伴有树液流出(图3)。夏秋季节空气潮湿时,病组织会出现淡黄色卷丝状孢子角(图4)。来年在气候干燥时,在病健交界处出现龟裂,表面产生疣状突起,渐突破表皮,病部表面生满黑色小粒,即子座及分生孢子器。病斑逐渐干缩下陷(图5),变深,呈黑褐色至黑色,病健部分交界处发生裂缝,四周渐翘起,病斑逐年扩展,很少环绕整个枝干。
枝枯型腐烂病多发生在极度衰弱的梨树小枝、果苔上,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明显的病斑扩展迅速,很快包围整个枝干,使枝干枯死,并密生黑色小粒点。除危害枝干外,腐烂病菌偶尔也会通过伤口侵害果实,形成圆形的褐色软腐病斑(图6),后期中部散生黑色小粒点,全果腐烂。
发生流行特点:
品种抗病性和树龄、栽培环境等都可影响梨树腐烂病的发生和流行。但结果盛期管理不善、水肥不足所导致的树势衰弱,是发病的主要诱因。一般西洋梨发病较重,中国品种梨次之,在安徽省砀山地区用棠梨作砧木的梨树很少发病。八年以上的结果树及老树发病相对较重。再者,泡砂土梨园相对青砂土梨园发病重。一般病斑以前两次分枝的粗干上发生为多,我国一般多在西南向,并且多数在枝干向阳的一面。树干分叉的地方也是容易发病的部位。
防治技术:
针对梨树腐烂病的防治要在先种抗病品种的基础上,进行农业管理与化学药剂相结合的防治方案。农业防治方面,主要可以加强水肥管理,增施磷、钾肥和微量元素肥料,防治枝干害虫,避免和保护伤口。入冬前刮净的腐烂病皮部到露出白绿色健皮为止,再涂上白涂剂。并防止受冻,增强树势。在化学防治中,对主干和大枝基部喷施1~3度石硫合剂最为普遍,主要起到减少各种病菌的越冬菌数量的作用,也可喷施8000倍液的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对于刮除后的病斑部位,可应用1.6%噻霉酮涂抹剂按1.3克/平方米进行涂抹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