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效防控葡萄白粉病要从知晓发病原因开始
葡萄白粉病是为害葡萄品质和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尤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暴发迅猛。掌握“预防为主+24小时治疗窗口”,从修剪通风到科学用药,轻松将病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具体措施分享如下:
一、发病的三大关键诱因及症状
葡萄白粉病的病原菌为专性寄生真菌,依靠葡萄活体组织生存,在枝条或芽鳞越冬。三大关键诱因:一是温度25~30℃、湿度60%~80%时繁殖最快(干旱后突遇小雨更易暴发)。二是栽培管理不当。如园内杂草丛生、枝叶过密、通风不良;氮肥过量导致新梢徒长,组织柔嫩易感病。三是气候与品种。连续阴雨转晴后高温干旱期风险最高;欧美种(如赤霞珠)抗病性弱于欧亚种(如巨峰)。
典型症状:一是叶片正面出现白色粉状霉斑(病菌分生孢子),后期变褐枯死。与霜霉病不同,白粉病霉层仅出现在正面,背面无绒毛状物。二是幼果染病覆盖白粉,果皮硬化开裂,转色期果实褪绿、萎缩脱落。三是新梢与卷须的表面密布灰白色霉层,扭曲变形。四是从下部叶片向上蔓延,严重时整株呈白霜状。
二、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进行高效防治
做好预防可降低发病率70%,预防措施:一是改善环境。修剪过密枝叶,保持架面通风透光;地面铺反光膜或除草,降低湿度。二是药剂防护。萌芽期喷石硫合剂(3~5波美度)杀灭越冬病菌;生长期交替使用保护剂,如嘧菌酯、吡唑醚菌酯(每10~15天喷1次)。三是增强抗性。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叶面喷施硅酸钾(增强细胞壁抗侵染能力)。
治疗关键:确保发病后24小时内行动。发现后除立即剪除病叶、病果,带出果园销毁外,进行化学治疗。初期用内吸剂,如戊唑醇、苯醚甲环唑,重点喷新梢和果穗;严重时联用生物制剂,如枯草芽孢杆菌(减少抗药性);雨后补喷,添加有机硅助剂提高药液附着。
坚持3个原则:一是早防重于治,萌芽期清园和雨前喷药是关键;二是科学用药,保护剂与治疗剂交替,避免抗性产生;三是综合管理,做好通风降湿加平衡施肥,从根源减少发病。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