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一“门派”的噻虫胺和噻虫嗪究竟有何异同?
噻虫胺是高效安全、高选择性的新型杀虫剂,具有高效、广谱、用量少、毒性低、药效持效期长、使用安全与常规农药无交互抗性等优点,而噻虫嗪有较强的内吸性。
一、 噻虫嗪和噻虫胺的相同点
1. 先从种类上说,二者的化学分类属于一类,都是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属于第二代烟碱类杀虫剂,1991年上市;噻虫胺则在2002年上市,属于第三代烟碱类杀虫剂;
2. 防治谱完全一样。它们二者都可以防治农业生产中蚜虫、蓟马、粉虱、跳甲等害虫,还可用来防治地下虫地蛆、蛴螬等,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3. 作用方式相同。首先,都是干扰害虫神经传递过程,进而使害虫死亡;其次,在防治害虫时发挥作用的方式是一样的,都是通过触杀、胃毒、内吸三种方式消灭害虫,尤其是在内吸作用方面,效果很突出。
4. 噻虫嗪发挥作用,被害虫吸收以后,通过一系列的转化,最终变成噻虫胺从而发挥作用,所以从这方面来看,噻虫胺是噻虫嗪的“升级版”。
二、 噻虫胺和噻虫嗪的区别
虽然二者相同点很多,但还是有不少区别的,正是这些区别成为种植户使用选择时的主要参考依据。
1. 杀虫速效性方面,噻虫胺的杀虫速效性,要明显强于噻虫嗪,噻虫胺在一小时之内能看到明显的效果,而噻虫嗪往往要24小时后才有效果,因为噻虫嗪需要先转化为噻虫胺才能发挥作用。
2. 内吸效果方面,噻虫嗪的内吸性远远强于噻虫胺。
3. 使用成本方面,噻虫胺的成本要明显高于噻虫嗪。
4. 害虫抗性方面,噻虫嗪比噻虫胺高。因为噻虫嗪上市早、使用量大,近年来害虫对噻虫嗪的抗性明显。
三、 如何正确选择
1. 在害虫发生初期,或者提前预防,建议使用噻虫嗪,因为它的杀虫速度慢,但持效期略长,成本又低,非常适合预防使用;但是害虫一旦处于高发期,建议使用噻虫胺,能够快速灭虫。
2. 处理地下害虫,尤其是噻虫胺和噻虫嗪颗粒剂的选择,建议以噻虫胺为主,因噻虫胺在土壤中不易淋溶,持效期可达6个月;不过噻虫嗪和噻虫胺在土壤中作用效果是相似的。
3. 对于咀嚼式口器害虫,比如跳甲等,建议选择噻虫胺,这样见效快,速死性好。
4. 防治地蛆(黑头蛆),建议选择噻虫胺,速效性好、死得更彻底。
四、 具体操作使用方案
噻虫嗪 防治柑橘潜叶蛾,可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000~4000倍液喷洒;防治梨木虱,可用25%噻虫嗪10000倍液喷洒;防治苹果蚜虫,可用25%噻虫嗪5000~10000倍液喷洒;防治瓜类白粉虱,可用25%噻虫嗪2500~5000倍液喷洒;防治葡萄介壳虫,在介壳虫出蛰期或始发期开始喷药,可用25%噻虫嗪4000~5000倍液均匀喷施;防治稻飞虱,在发生初期可亩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6~3.2克对水直接喷施叶面上,药液可迅速传导水稻全株而显效。
噻虫胺 茎叶处理、水田处理,使用剂量为50~100克/公顷;土壤处理,使用剂量为150克/公顷;种子处理,使用剂量为200~400克/100公斤;防治番茄烟粉虱,在低龄若虫盛期施药用35%噻虫胺水分散粒剂3~4克/亩对水均匀喷雾;防治白菜菜青虫,用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6.4~12.8克/亩喷雾。
五、 使用注意事项
1. 注意噻虫嗪和噻虫胺都不能和碱性的药剂一起混用。
2. 配合使用效果最好,尤其是噻虫嗪,杀虫速效性偏慢,配合联苯菊酯、阿维菌素等杀虫剂,效果会更好。
3. 搭配杀卵剂吡丙醚。二者都能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蓟马、飞虱等,但都不杀卵,为了提高杀虫效果,建议搭配吡丙醚杀卵。
4. 不要用噻虫嗪和噻虫胺防治菜青虫、烟青虫等鳞翅目害虫,否则防治效果很差。
5. 注意贮存温度,噻虫嗪不可在零下10℃及35℃以上的环境下存放。
6. 害虫接触噻虫嗪药剂后立即停止取食等活动,但死亡速度较慢,死虫高峰通常在施药后2~3天,故不必急着补喷。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