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蟠枣等小众水果市场的大乾坤
蟠枣、猕猴桃、百香果这三种水果味道都很特别,其中猕猴桃在水果超市较常见,而另两种却极少遇见。那么种植如此小众化的水果,却能获得较大的收益是如何做到的呢?现随记者一起来看看吧。
邛崃果农引种奇特“蟠枣”如何卖到70元一斤?
蟠枣个体硕大,果型扁平,口感脆甜。近日,记者在四川成都邛崃市丰甜冬枣家庭农场刘志高的枣园里见到了这种新奇的枣树品种。“我想当那个走在市场前面的人。”谈及为什么选择引种鲜为人知的蟠枣,负责人刘志高说,通常新品种水果的种植都有一个由稀缺到饱和的过程,而一旦抢占了先机就有更大的优势挖到“第一桶金”。
个大味甜 新奇品种受欢迎
“蟠枣是这两年才从北方兴起的一个鲜食枣新品种,目前在四川比较少见。”四川农业大学果树专家邓群仙教授告诉记者,蟠枣(京沧1号)作为一个新引入的枣树品种,目前在四川种植技术还不完善,市场知名度也不高。但这些并不妨碍特点突出的它成为一些枣农心中的“潜力股”,据介绍,除了邛崃,目前蟠枣在德阳市罗江区等地有少量试种。该品种由北京林业大学与河北沧县枣树国家良种基地合作选育,并于2018年通过国家林木良种审定,目前正在新疆、山西、河北等地推广种植。
而刘志高又是如何与蟠枣结缘的呢?据他介绍,自己早年在外做生意,2001年便回到家乡开始承包土地经营农场。那时,他种的是冬枣。“冬枣每年必须要进行环割、抹芽等田间管理,费时费力,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工。”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志高在山西考察学习时,看到了蟠枣这个新奇的品种。蟠枣花盘大,易坐果,不需要动刀动剪环剥环割也能坐满枣,而且果子个大味甜,刘志高动了心。
在少量试种、尝到了蟠枣的甜头之后,去年4月,刘志高投入10多万元,引入了1万余株接穗,将自己的50多亩枣园嫁接上了蟠枣。
“其实这个行业里不少人也知道了蟠枣,但大多数只是在观望和试探。”刘志高说,物以稀为贵,蟠枣胜似蟠桃的外形和高甜度的口感,让它具有超越普通枣类的卖点,因此他认为自己必须率先实现量产,抢占先机。
机会留给了早早准备的刘志高。从目前来看,蟠枣的价格远超普通枣类,每斤批发均价超20元,优质果批发价30元左右,而零售价则可以卖到70元。“蟠枣的产量甚至比冬枣更高,亩产可达六七千斤。”刘志高说,才刚刚采摘十来天,今年初挂果的两吨蟠枣就已销售大半。
裂果占七成 “水土不服”急需调理
在刘志高的农场,记者发现,不管是已经装箱还是仍然挂在树上的蟠枣,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裂果,初步观察裂果比例占到七成左右,对蟠枣的商品性和储存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从新疆等地已经成熟的蟠枣情况来看,四川由于夏季枣子成熟期前后阴雨天气多,裂果情况明显较为严重。刘志高反思在成熟期田间水分施肥没有管理好,导致果皮本就更薄的蟠枣大量开裂。
除了南北方自然环境不同,果园肥水管理特别重要。枣树本就是喜光耐旱的植物,邓群仙建议在采用大棚种植的基础上,应该首先选择地势较高、光照好的地方。同时,一旦遇到大量降雨,应及时在果园内开沟排水,避免积水。并辅助增施有机肥、磷、钾等肥料,可以增加蟠枣抵抗裂果的能力。
猕猴桃成了周至果农的“绿色银行”
前不久,记者路过陕西省周至县时,听闻该县曾有个农家女孩自费到法国留学,光保证金就交了8万多元。一个农村家庭,何以承担如此高昂的学习费用?带着好奇,近日记者来到周至县楼观镇军寨村,找到了这个女孩的家,了解到这家人的收入靠的就是猕猴桃种植。
“那是多年前的事情了,我家大女儿能出国留学,都是靠猕猴桃‘买单’!”果农陈文如此说道。记者看到,陈文的家里盖起了三座崭新的房子,家电齐全,舒适惬意。
昔日“毛蛋”今日“金蛋”
金秋九月,万物丰润。猕猴桃的甜蜜,也是陈文如今生活的味道。陈文告诉记者,结婚后,他家一直靠种植玉米、小麦为生,勉强糊口,家庭收入少得可怜。“后来,家里改种了八亩猕猴桃,一下子翻了身,这几年销量越来越好,根本不愁销路。我家以前是贫困户,现在单靠猕猴桃就已经脱贫了!”
如今,靠着种植猕猴桃,陈文把三个孩子都供上了大学。“种植猕猴桃赚的钱,养活三个孩子不成问题。”陈文透露,家里的猕猴桃一年能卖出十几万元,最多时还赚过二十万元。
“供孩子上学、建新房、买小车、商业投资、美化村庄家园,都是猕猴桃的功劳。陈文园子里的猕猴桃,好多客商抢着要,有五家客商经常提前来这边预定。他家的桃种得好,每斤价格比其他果农高了几毛钱,因为客商闯市场,要靠品质打牌子。他家的猕猴桃都不够卖,去年一天就卖光了!”说起猕猴桃的销售情况,军寨村原党支部书记陶宏斌乐得合不拢嘴。
天空澄碧,远山如黛。秦岭山下,秋日的村庄田野早已不见往昔的土黄,一望无际的猕猴桃成为了周至果农的“绿色银行”。
据陶宏斌介绍,军寨村是个猕猴桃生产专业村,全村320多户,2800亩地,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猕猴桃,昔日的“毛蛋蛋”,现已成为周至县果农增收致富的“金蛋蛋”,鼓起了家家户户的“钱袋袋”。
道地好果 香甜有道
产业兴则乡村兴。“毛蛋蛋”何以变成“金蛋蛋”,周至猕猴桃热销有啥秘诀?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周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刚利。王刚利告诉记者,秘诀有三:一是地理条件优越——周至县位于秦岭北麓脚下,素有“猕猴桃之乡”的美誉,使得这里生产的猕猴桃营养价值比别处高很多。二是品质一流——2020年,中国周至猕猴桃以51.74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中国区域品牌价值排行榜猕猴桃第一位,其高品质得到了广泛认可。三是科技加持——周至县在全国率先制定了《猕猴桃鲜果等级标准》《猕猴桃贮藏技术规范》,为猕猴桃产业分级销售和入库贮藏提供了技术规范支撑。该县创新提出国内猕猴桃标准化订单农业生产模式,打造高品质即食猕猴桃,全县猕猴桃优果率达90%以上,是全国唯一的猕猴桃产业标准化管理示范县。
“周至猕猴桃,鲜甜自有道”“终南山下,道地好果”。王刚利表示,周至猕猴桃区域公用品牌宣传口号已经唱响国内外果品市场。接下来,该县将整合多种优质猕猴桃资源,加快推进周至猕猴桃“品牌消费”,构建一个价值清晰、形象统一、品质高端的周至猕猴桃区域公用品牌。抢抓机遇,将周至猕猴桃的种植、采购、销售、深加工融为一体,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性产业,真正把猕猴桃产业做成群众的甜蜜产业、幸福产业。
百香果造就山乡“甜蜜事业”
“熟果有紫色的、金黄色的,很好看;放在嘴里甜甜的,带点酸味,很好吃。”站在挂满百香果的种植基地,59岁的苗族妇女姚东英一边摘果一边面带笑容地对记者说,以前有人问她知不知道百香果,她总是摇头。如今,她不仅见过和吃过了百香果,关键是居然还通过百香果挣了钱。
姚东英家住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平江镇,全县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超80%。2019年,榕江县大力推广百香果等产业,截至目前,全县百香果种植面积逾4.2万亩,其中平江镇3500余亩。
“我在基地干活一天130元,每个月只要干满一半时间,就可以拿到差不多2000块钱。”姚东英说,很多像她一样的少数民族妇女过去在家只能种田、喂猪、喂牛,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如今在基地干活,有时一个月挣的钱比在家种一年田还多。
“我们在平江镇有5个基地,这个基地叫三铁炮,每天有100多人摘果,80%都是少数民族,女性居多。”基地所属公司——榕江远大种养殖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魏爱财说,百香果等产业提供的“家门口”就业机会,不仅改善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以前缺少产业联结,很多少数民族群众在家只能干传统农业、跟本族村民交流,思想相对封闭。有了百香果等产业后,这些少数民族群众一块儿干活、一起交流,他们的生活态度、思想观念慢慢发生了转变。”魏爱财说。
“榕江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优越,适合百香果生长,产出的百香果无论品相还是口感都属上乘,市场供不应求。”榕江县百香果专班负责人、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胜作介绍,10多年前榕江就已经有个体户种植百香果,但因不成规模,无法带动更多群众就业。
近年来,通过引进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各乡镇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榕江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推动百香果产业不断发展。目前产业涉及企业31家、合作社及村集体经济公司74家、农户1500余户,2020年,提供就业岗位近8万个,共支付劳务费逾950万元,预计2021年将提供就业岗位56万余个、支付劳务费6700余万元。
忠诚镇定弄村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龙再成介绍,2020年10月,通过引进一家来自广西的公司,定弄村种植了580多亩百香果,并获得2021年财政扶贫资金230余万元,用以量化入股该公司获取分红。“等到年底分红后,村集体收益将主要用于村里的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严重突发困难户等群体,构建起更加多元的保障体系。”龙再成说。
“我们的百香果产业正朝着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和品牌化的目标发展,力争到2025年种植规模达20万亩,为榕江广大群众提供稳定的增收渠道,打造更长久的‘甜蜜事业’。”杨胜作说。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