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种什么品种的药材前景好?(上)
受特殊疫情时期的影响,中医药的作用进一步得到认可,抗疫情品种如黄芩、金银花、板兰根、苍术、大黄、半夏、黄芪、防风、藿香等销量增大。再者,中药材需求扩大,尤其是药食两用品种和保健品种,可规模化专业发展,如山药菜、桔梗菜、紫苏叶菜、蒲公英菜和茶、金银花茶、菊花茶、枸杞茶及保健品等。
受新冠疫情影响,部分中药材紧缺,开启牛市行情。据中药材种植指南网2020年对药市958个中药材品种数据分析,价格比2019年同期相比上涨的品种有365个,持平382个,下降的211个,涨幅最大的是小蛤蚧,从均价11.5元/公斤涨到46元/公斤,涨幅300%;降幅最大的是吴茱萸,从140元/公斤降到42元/公斤,降幅70%。有数据显示,我国中药材市场成交额已从2018年的1518.4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725.2亿元,预计2020年成交额1919亿元。2021年发展种植什么中药材好?现列举部分品种趋势参考。
一、 未来价格趋势看好,评级高,值得种植发展品种有:黄柴胡、苍术、旱半夏、白术、桔梗、黄芩、北沙参、白芷、射干、党参、天南星、黑柴胡、知母、红花、牛夕、远志、防风、黄芪、威灵仙、徐长卿、蛇床子、沙苑子、川芎等。
二、价格趋势比较稳定,可适量发展的品种:山药、枸杞、瓜蒌、蒲公英、板蓝根、急性子、紫苏、鸡冠花、大黄、皂角、藿香、白花菜子、苦参、赤芍、白鲜皮、当归、薏米、紫苑、太子参、丹参、附子、甘草、荆芥、金银花、菊花等。
三、价格下滑品种:吴茱萸下降70%、五味子下降48%、三七下降39%,蔓荆子下降36%、苦地丁下降33%、平贝下降31%、西洋参下降28%、黑枸杞下降25%、重楼下降2g%、山萸肉下降24%等,板兰根热度消退。价格连年走平品种:白芍、天麻、羌活、决明子、王不留、冬花、土贝、半枝莲、芦巴子、大力子、千金子等。
事实上中药材种植还是要把握价格规律,逆向思维,及时出手,获取收益最大化。因此小编给大家编排了一些药材种植相关的讯息,供大家参考。
一、 利用冬闲稻田种泽泻,每亩增收3000元
2021年1月4日,冬日的阳光下,在湖北宜昌枝江市董市镇泰洲村的“水稻-泽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模式示范基地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10多位村民或坐在小板凳上,或蹲在田地里忙着采收已成熟的泽泻。前面的村民用小铲将泽泻挖起,后面的村民掰掉枯叶,剩下的茎球就是收获之物,工序简单轻松。
泽泻是我国常用中药材之一,有治疗肾炎水肿、肾盂肾炎、肠炎泄泻、尿路感染、眩晕等症的功效。泽泻成熟周期短,仅3个月便可收获。
2020年9月份,宜昌市农科院和枝江市农技推广中心共同提供技术指导,与平村众盈(湖北)药业有限公司开展泽泻订单种植,采用“水稻+泽泻”轮作模式,在水稻收割后,种植中药材“泽泻”,每亩可增收近2000元左右,极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专家测产,去年中稻产量达到亩产1300斤,这一季泽泻亩产1100斤左右。泽泻由平村众赢(湖北)药材公司按3元每斤订单收购。两季毛收入可突破5000元/亩。”宜昌绿景鑫农业科技公司经理向祖红介绍,绿景鑫公司首季试种的50亩,效益可观。
向祖红表示,“水稻+泽泻”轮作模式,中稻收割后不用整地,9月中下旬直接移栽泽泻苗,无需耕整,直接栽种,中间只要管好肥水、摸芽促进果实生长,因此种植成本不高、管理相对简单。12月末进入采收期,这样的生长周期,土地不仅不会闲置,收入也比常规种植油菜小麦要多。90多天就能成熟,投资小、收益稳,是村民利用冬闲田增收的新路子。
近年来,湖北宜昌枝江市大力推广“水稻+中药材”“水稻+蔬菜”“水稻+瓜果”等多种农业生产新模式,发展粮经复合经营,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提高了经济效益,达到了用地、养地相结合的双赢目的,让“冬闲田”变成了“增收田”。
二、 种植金银花,致富千万家
2020年深秋,在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黄德镇贾庄村的金银花田里,花农正忙着摘“金”采“银”,这是2020年第6茬,也是越冬前的最后一茬。随着她们灵巧的手指上下翻飞,一朵朵娇嫩的花朵被快速收入囊中。
“一年花开六茬,亩产150公斤,亩产值3万元以上,亩利润超过1.5万元!”看着金银花欣欣向荣,贾庄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保彬更是心花怒放。
刘保彬说,封丘县金银花长得好,多亏了省科技特派员、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李建军。是他扎根花田十多年,义务向群众推广良种良法,才让当地金银花产量、品质大幅提升,成了名副其实的“金银花”,助力周边800多户群众摘下“穷帽子”。
2009年,李建军作为河南省和新乡市科技特派员,到封丘县农村科技研究开发推广中心挂职。当时封丘种植的金银花品种老、产量低,病害严重,让种植户伤透了心。
李建军带领团队经过五六年选育,培育出金银花新品种。2015年,新品种“豫金1号”“豫金2号”通过省级鉴定;前不久,“豫金3号”和“特蕾1号”又获得河南省中药材品种鉴定证书。4个新品种一问世,就凭着抗病高产优质的出色表现,受到广大花农的欢迎,今年种植面积已达6300亩。
金银花烘干,是另一件让花农头疼的大事。李建军采用低温阶梯静止烘干工艺,指导刘保彬共同研发出高效、智能、绿色的新型烘干机,一举淘汰了传统的烘干模式,降低了花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金银花的品质。
在李建军团队的推动下,封丘县金银花种植打破“天花板”,进入“新天地”。这时,李建军却悄悄开辟了“第二战场”。他为新乡博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研发出代用茶、固体饮料、压片糖果3大系列30多种金银花深加工产品;扶持新乡市业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把产品推向省内外、国内外,同时也提供更多就业、创业机会,让更多群众从“脱贫路”走上“小康路”。
三、 丹参种植助农增收,一亩纯收入3000元
2021年1月2日,四川绵阳梓潼县自强镇二洞村村民贾芝全和老伴正忙着挖丹参。红红的丹参大多数间种在耙耙柑地里,格外喜人。
“这一茬丹参长势不错,销路好,如今已经卖了5000多元。”贾芝全说,丹参单独种一亩纯收入3000多元,间种可收入2000多元。二洞村是已退出的省定贫困村,目前正通过“党建+产业”引领,走“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耙耙柑及中药材,丹参便是其中之一。丹参又叫“红根子”,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凉血消痈之功效,备受商家和农户青睐。二洞村党委书记贾伟伦说:“耙耙柑要三四年以后才挂果,在前几年间种像丹参这种矮秆中药材,不会影响耙耙柑的生长。在前期水果没丰产时,种丹参可以保证正常的收入。”
自强镇大多数社属于高山社,该镇争取项目完善道路和水利设施,通过政府带动、项目支持、农户参与,因地制宜发展桔梗、丹参等中药材。自强镇纪委书记张熙说:“目前,中药材已成为自强镇主导产业之一,现已发展中药材3000多亩,其中丹参2500亩,今年让 农民增收接近1000万元。”
梓潼素有“中医之乡”“中药材之库”的盛誉,是“全国农村中医先进县”。这两年,该县通过土地流转、项目包装、外出推销、项目洽谈等多种形式,按照“政府引导、公司参与、合作社牵头、农户主体”的原则,走“公司+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道路,采取药农自由散种,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组织药农种植,制药公司、流通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种植,加快建设中药材基地。目前,梓潼县共有11000多户农户种植中药材,建立丹参、桔梗、芍药、杜仲、灵芝等中药材基地5万多亩,年产量达3万余吨,产值5亿元以上,为县内引进的17家生物医药企业提供生产原料。为推动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梓潼县还大力发展丹花节、芍药花节等乡村旅游,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合作社成立于2018年,目前带动中药材种植户1200余户,当前主要在收购丹参,对农户的丹参应收尽收。”梓潼县望飘山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海先说,对合作社成员种植中药材,主要提供种苗供应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对成员种植的中药材,签订最低保护价收购合同,坚决维护农户利益。由于丹参不受气候土壤的限制,易种易管易采收,目前每亩丹参产量在3000斤左右,农户每亩纯收入在3500元以上。去年梓潼县共种植丹参20000多亩,当前陆续进入上市时节,预计帮助农户增收8000余万元。
四、 四种可适当发展种植的药材
益母草:唇形科草本植物,药用全草,在中药材市场上为常用品种,全国各地均能种植。益母草从春分到芒种播种,一年或两年收获,亩用种子2~4公斤,种子市场价格为40元/公斤左右。种植时,将种子撒播到畦面后,用铁耙来回搂一下,用大锄推平,待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后浇大水一次即可;如果在山区撒播,下过大雨后可适时进行。益母草生长迅速,一般无病虫害,每年可割两茬,晒干后亩产1000~1600公斤,现干草价格为4~5元/公斤,市场较为平稳。以当前的市场价格计算,亩年均毛收入可到1900元左右。
紫苏:也叫香苏,全草和种子入药,在全国中药材市场上为常规品种,适应多种土壤条件和环境,在华北、西北、东北地区均可发展种植。每年4月1日至6月10日间均可播种,点播的话,亩用种子1公斤。中秋节前后将紫苏割下晒干,打下种子干品即可入药。紫苏能亩产种子150~200公斤,叶和梗300~350公斤,以种子市场价格15~18元/公斤、叶和梗2~3元/公斤计算,亩年均保守毛收入1660元左右,市场销售稳定。
石竹花:也叫巨麦,多年生草本,药用地上全草部分,此外,它还是一种名贵的花卉,花色多样艳丽,全国各地均能栽培。石竹花在春、夏种植,亩用种子2公斤,种子售价为80元/公斤。在平原或有水利的地区,每年可割2~3次,产量为650~750公斤,当前市场价格为3.5~6元/公斤,亩年均保守毛收入2000元左右。
鸡冠花:为常用药材,以整花入药,适合全国大部分地区种植。春、夏季节都可种植,亩用种子1公斤,种子市场售价为50元/公斤。鸡冠花种植半年就可收获,割下花朵晒干就可入药,亩产量为250~300公斤,当前市场价格为9~15元/公斤,亩年均保守毛收入2200元左右,市场较为稳定。(未完待续)
游客可直接评论,建议先注册为会员后评论!

以上评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农药网观点!